2015.02.16 (一) 天氣陰
今天行程是要前往薩克斯風起源地-迪南 (Dinant) 拜訪,搭上八點半從南站出發的火車,中途在納慕爾 (Namur) 轉車,約莫一個小時四十分鐘的車程便可抵達迪南。
從火車站出來,遠遠就看到山上的堡壘,這是當地著名的地標-Citadel of Dinant (迪南堡壘),當天天氣並沒有很好,時陰時雨,堡壘在這樣的天氣裡更顯得有些肅殺氛圍。
小鎮其實不大,所以我們都是利用步行的方式拜訪這個城市,從火車站往市中心的方向,便會經過另一個著名的景點-Charles-de-Gaulle Bridge,其實只是一個連接河兩端的橋梁,但是因為上面放置了許多的薩克斯風而成為當地一個重要的地標,繽紛的色彩點綴了陰雨中的迪南。
這個角度剛好把三個有名地標一次入鏡,中間那個教堂就是當地的聖母教堂(Collegiale Notre-Dame)。
橋上放著許多的薩克斯風,底座上分別有個許多國家的名稱,可能是各國彩繪後統一放置在這的吧。
身為薩克斯風發明者的故鄉,市鎮中隨處可見薩克斯風的蹤影也是很合理的,路邊一排的立桿都是薩克斯風的按鍵,下面還有圖示介紹薩克斯風的家族(上圖就是介紹Tenor Sax)。
也有薩克斯風的路燈,可惜我們並沒有在這邊過夜,沒機會看看晚上的迪南風情。
巧克力店裡面也有這樣的雕像。
連排水溝蓋有很有音樂氣息....XD。
突然在地上發現這個有著 Hector Berlioz 簽名的銅片,他是誰?他就是鼎鼎有名的白遼士啊!因為薩克斯風之父 Adolphe Sax 發明薩克斯風時,得到白遼士的讚賞,認為這種樂器最具有人性的特點,並且將薩克斯風納入了自己的作品,也許就是如此,才會特別在這邊看到他的紀念。
抬頭一看,原來我們到了這個紀念 Aldophe Sax 的薩克斯風先生之家 (La Maison de Monsieur SAX)。
而門口這位應該就是 Aldophe Sax 先生啦,很貼心的還準備了一個長凳讓大家可以跟他合照。Aldophe Sax 出生於1814年,原本是一個長笛跟豎笛的演奏家,父母都是製造樂器的匠師,耳濡目染之下,Aldophe 對於樂器製造上也有些興趣,甚至在24歲的年紀就因改善當時低音豎笛 (Bass Clarinet)的設計而獲得了一項專利 (這部分的歷史請參考呆大非叫獸的專業介紹)。後來在1841年搬遷到巴黎,但仍然繼續修改當時的樂器構造,這段時間他創出了名為 Saxhorn 的樂器(看名字就知道是從法國號來的),後續還有 Saxtromba, Saxtuba 等。也在這個時候,Sax 無意間把低音豎笛的吹嘴放上了銅管樂器上,發現這樣的聲音有著簧片樂器的發聲構造,但有銅管的共振特性,最後在1846年獲得了這項的專利。
其實整個展場並不大,但是東西倒是頗為精彩,入門兩旁牆上放的各種薩克斯風演進過程。
有些樂器上面有這樣的按鈕,按下去可以聽到該樂器發出的聲響,十份有趣。
一眼看完的展館,但是地上圖案卻頗有巧思,也把幾個按鍵的地方作成了椅子,供遊客休息。
當然也是會有人作一些怪怪的動作....XDD。
牆上的各種樂器圖案都是 Sax 先生的作品。
一邊在小鎮中漫步,總是在一個轉角看到這樣讓人不禁會心一笑的塗鴉。
這個雕像可以知道薩克斯風在迪南的地位。
薩克斯風水鐘(The Mr Sax's Clepsydra)。用掉了四噸的玻璃,由玻璃工匠Bernard Tirtiaux 於2014年完成,用以紀念 Aldophe Sax 200歲的冥誕。
底座的圖案把堡壘、教堂融入薩克斯風的圖案中,十分的有巧思!
薩克斯風是迪南的重要指標,但迪南卻不只有薩克斯風,前面一直提到的堡壘、教堂就留到下篇再介紹吧~~stay tu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