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3 (六)
早上先逛了植物園,下午就來看看動物吧~~。基督城周邊有兩個有名的動物園,一個是 Willowbank wildlife reserve (柳岸野生動物保護區),另一個是 Orana wildlife park (奧拉納野生動物園區),前者以紐西蘭本土動物為主,後者則多是外國的動物,規模上 Willowbank 較小,但來了紐西蘭,本土動物還是比較吸引我們,所以當然就來去 Willowbank 囉~~。
Willowbank 位在基督城北邊車程約莫 15 分鐘車程的地方,離基督城機場也只要 5 分鐘車程,園區還有提供機場接駁車和寄放行李的服務,所以如果是準備搭機離基督城,只有一兩小時零碎時間的人,可以考慮把這邊排進行程。而除了在園區觀賞動物外,也有提供毛利文化的體驗活動,不過之前我們在北島 Te Puia 已經體驗過,所以這次就單純的看看動物就好了。
門票的部分,成人是 NZD $29.5,另外也可以跟櫃台一起購買餵食動物的飼料,會拿到一包肉泥和一盒顆粒狀的飼料。
園區大致分為三個部分 (地圖下載),分別是:Wild New Zealand (野生動物)、Heritage New Zealand (紐西蘭遺產動物) 和 Natural New Zealand (大自然動物)區。
從入口處進來,順著路線會進入野生動物區,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大池子,裡面是鰻魚 (eels),而剛在售票處購買的飼料中的肉泥就是用來餵鰻魚的。
池子中的鰻魚都被遊客餵得體型不小,聞到飼料接近而搶食的畫面也不少。
再往下走會先經過一區的飛禽區,有鵝、鴨類。
當然鴕鳥也是不可少的,這時候售票處買的另一個飼料就可以派上用場了,基本上動物都很溫馴 (兇的都會用柵欄隔離),所以可以放心的餵食。
除了飛禽類,也是有可愛動物區,例如像是小鹿。
還有小袋鼠(這表情有點傲嬌....XD)。
園區中的這三隻小袋鼠 (Lilly, Hope, Kingsley) 其實是孤兒,在被園區管理員發現後帶回親自撫養長大的,所以對人也不太怕生,不過腦中一直會出現被袋鼠踢的畫面,所以在餵飼料時還是有點怕怕滴....XD。
再往前面走就會到了猴子島 (monkey island),顧名思義就是有一堆的猴子啦,據官網上的說法,這種猴子名為捲尾猴 (capuchin monkey),分佈多在中南美洲,智力在猴子界是數一數二高的,所以許多電視電影中都會出現這類的猴子。
白腹錦雞 (Lady Amherst's pheasant),長長的尾巴十分的引人注目,看起來感覺很兇猛的樣子。
亞洲小爪水獺 (Small Clawed Otter),十分的有活動力,在岸上水中穿梭不停。
園區中的鸚鵡也不少,尤其左邊這隻名為 Sam 的葵花鳳頭鸚鵡 (Sulphur Crested Cockatoo) 也算是園區中的名鳥,據說喜歡跟遊客聊天,不過當天倒是沒注意到。
環尾猴狐 (Ring Tailed Lemur),雖然在馬達加斯加動畫中,狐猴是被賦予了陰險的個性,但牠們的眼神一直給我一種可達鴨呆萌的感覺 (我只是沒睡飽有黑眼圈咩....)。
合趾猿 (Siamang Gibbon),據說園中有三隻,名叫 Mr. B, Sue 和 Intan,Sue 是從奧克蘭動物園遷移過來的,為了和 Mr. B配種,Intan 應該是兩者的結晶,等到他五歲大的時候,也會被遷移到其他地方繼續育種,讓這個物種可以繼續的繁衍下去。
到這邊大略就是野生動物區,接下來就要進入 Heritage New Zealand 範圍了。
這一區一開始會看到一些孔雀,不過沒有甚麼太特別的,倒是這個豬比較吸引我們。這種豬名為酷你酷你豬 (Kunekune pig),據說最早是由亞洲傳入紐西蘭的,Kunekune 是當地毛利人對這種豬的命名,毛利語中是『肥胖又圓』的意思,在 1980 年代這種豬在紐西蘭的數量一度只剩下 50 頭,後來經過一項品種恢復的計畫,才讓這種豬不致面臨滅絕的危機。
很吵而且一直搶著要吃飼料的綿羊。
雖然之前在北島已經餵過羊駝,但是在這邊看到還是忍不住的餵了起來....XD,不過這邊的是大羊駝 (Llama),之前看的算是 Alpaca。
小山羊。
小白加羅威牛 (Miniature white Galloway),加羅威牛原產地是蘇格蘭西南端的加羅威區域,這種牛的乳產量很高,黑耳黑鼻在純白的毛身中顯得非常顯眼。
很吵的山羊群....。
除了大型動物,也是有可愛小型兔區。
還有小雞。
這真的看得到路嗎?
而在 Natural New Zealand 這一區多是以鳥類為主。
啄羊鸚鵡 (Kea),是一種生活在紐西蘭南島高山地區的大型鸚鵡,這一屬的鸚鵡種只有三種,其中來自澳洲的一種已經滅絕了,剩下的都存在於紐西蘭,是說不曉得為什麼翻成啄羊鸚鵡,是真的會去啄羊嗎?? 在北島看羊駝的時候,農場老闆也有跟我們介紹 (因為當時剛好有一隻樹上)。
而這種卡卡鸚鵡 (Kaka) 和啄羊鸚鵡是同一屬的表親,分佈在紐西蘭的南島及相鄰離島,因為體型大,行動較不靈活,而對人類又不具警覺心,曾經是毛利人的食物來源之一,也是瀕臨絕種的原因。
還有很多忘記名字的鳥....XD。
喙頭蜥 (Tuatara),也有人稱為鱷蜥,只分布在紐西蘭柯克海峽上的幾個小島,因為鼬鼠跟老鼠數量的變多,造成這種蜥蜴瀕臨絕動的危機,頭頂有第三隻眼的痕跡,是一種活化石,因為外型跟兩億年前的外型一模一樣,因為代謝很慢,所以壽命據說可以長達上百年。
看起來很可愛的小蜥蜴。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看紐西蘭的名產 Kiwi 啦~~~(不是奇異果)。Kiwi (奇異鳥) 是紐西蘭的國鳥,名稱來自牠尖銳的”Keee~~ weee~~~”的叫聲。在遠古的紐西蘭因為島上沒有地面上的威脅,所以許多鳥類的的飛行能力因此退化,甚至是連翅膀都沒了,後來人類登陸後開始捕捉,造成這類的無翼鳥開始滅絕(人類真的是....>"<),其中以 Moa (恐鳥) 最為知名,而 Kiwi 是唯一一種無翼鳥的倖存者。
Willowbank 保護區是一個名為『BNZ Operation Nest Egg』的計畫參與者之一,主要是在 Kiwi 鳥產卵之後,將蛋移地孵化,並照顧雛鳥到可以自行生存,用以復育為數不多的 Kiwi 不致步上滅絕之路。
Kiwi 蛋大小比雞蛋大約兩到三倍,翅膀退化後都只靠後腳來行動了。
當然除了看標本外,也有一區可以近距離觀賞 Kiwi,不過因為 Kiwi 容易受到驚嚇,多數都是在夜晚活動,所以該區也是燈光調得頗暗,加上有很多草木的遮蔽,要看到 Kiwi 真的花點時間跟眼力才能在一堆草叢中找到牠們,有時候時間不對,甚至可能一隻都沒看到,還好幸運的我們一進去沒多久就看到了,只是不好拍照 (因為不能開閃光,所以拍起來也是一片糊),所以就用眼睛觀賞就好囉~~。
要離開園區前看到這些動物立板,主要是要告訴大家這塊土地上已經有多少種的動物滅絕了,紐西蘭因為地處偏遠自成一格,物種和其他大陸上的差異很大,但後來因為人類的出現,直接或間接的造成許多物種消失,在保育生物的意識終於成為主流後,許多人或機構開始投入復育的行列,在紐西蘭可以感受得很深,反觀台灣,還是說得人多,做得人少(看看石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