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9 (二)

土耳其一直都在口袋名單中,橫跨歐亞大陸的國家,幾乎參與到了歷史上著名的大小戰役和輝煌朝代,讓人對他一直有種想望,這次剛好綠油油航空直飛伊斯坦堡有優惠團,想都沒想的就訂了下來~~。

003

搭上凌晨 00:30 的飛機,飛到伊斯坦堡是早上的 07:30,大約是 12 個小時的航程,吃吃睡睡一下就到了~~。

009.jpg

下飛機搭上旅行社安排的遊覽車,從阿塔蒂爾克機場直驅老城區開始觀光,第一站到的是賽馬場 (At Meydanı)。

在西元 203 年時,Septimius Severus 大帝統治著當時還叫做拜占庭的這個城市,這個ㄇ字型的廣場是用來賽馬或是馬車比賽 (chariot racing);而到了西元 324 年,君士坦丁大帝 (Constantine the Great) 把羅馬帝國的政府從羅馬遷至拜占庭,並更名為 Nova Rome (新羅馬),不過這個名稱沒多少人記得,大家比較有印象的應該還是君士坦丁堡 (Constantinople)吧,當時這個地方就多了其它的功能:政治集會和處決犯人的地方。

010.jpg   012.jpg

整個廣場留下的古蹟只有三個紀念碑,左圖是圖特摩斯三世方尖碑 (Obelisk of Thutmose III),又稱狄奧多西斯方尖碑 (Obelisk of Theodosius),這個方尖碑是西元 15 世紀埃及圖特摩斯三世所建立的,原來有 30 公尺高,但狄奧多西斯一世在西元 390 年左右把它從埃及運送到君士坦丁堡的過程中損壞了,現在只剩下上端約 20 公尺的部分。

右圖中其實有兩個柱子,高聳的是牆柱 (Walled Obelisk),又稱為君士坦丁柱 (Constantine Obelisk),原來的柱身為銅製,嵌有許多金飾物,但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被偷光光了,最後由君士坦丁七世下令修補而成的。

IMG_8591

另外一根藍色麻花條狀的東西,名為蛇柱 (Serpent Column),這個蛇柱原來放置在希臘德爾菲 (Delphi) 的阿波羅 (Apollo ) 神廟中,用來紀念西元五世紀與波斯人戰爭的勝利,後來被移置到賽馬場中做為裝飾。原來的蛇柱頂端是一只由三條蛇頭頂著的金碗,但一樣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被偷了,蛇頭則在 17 世紀末被戰火破壞,殘骸部分移至考古博物館 (Archaeology Museum) 中,廣場上便只剩下了這短短一節的基座了。

014.jpg

圖特摩斯三世方尖碑底下的說明牌。

019.jpg

緊鄰著賽馬場的便是著名的藍色清真寺 (Blue Mosque)。

020.jpg

  043.jpg

土耳其文為 Sultanahmet Camii,意思是蘇丹王艾哈邁德清真寺,因為它是在西元 1609~1616 年間,在當時的蘇丹王艾哈邁德一世統治時期所興建,包含一個創建者的陵墓、一所學校和一個收容所。

022.jpg   023.jpg

一般的清真寺對於進入朝拜或觀光的人在衣著上都會有所限制,男生基本上就是褲子要蓋膝;女生的要求就比較多,不能穿短裙、露背膀,要包頭等,雖然有些小的清真寺開始對遊客限制放寬,或是有些地方會有出租頭巾跟絲巾圍裙,但建議要參觀清真寺前還是先準備好比較保險。另外,入內要脫鞋,所以會給每個人一個塑膠袋裝鞋。

025.jpg

026.jpg

027.jpg   038.jpg

一般人多對這個清真寺的印象停留在藍色清真寺,但是到了現場卻發現清真寺的外觀並不是藍色的,其實所謂的藍色清真寺指得是內部牆上的裝飾物,從基部到柱子上面砌有超過兩萬塊的手工陶瓷磚瓦,高處的磚瓦上是各種花卉、水果和樹木的樣式,而多數都是以藍色為基色,所以稱之為藍色清真寺。

028.jpg

031.jpg

032.jpg

035.jpg

036.jpg

中央有很大的一片地毯,因為禱告時間還沒到,所以沒有看到很多人在上面(是說真的禱告時間到,遊客也不能隨便進入了),而據說一般只有男子可以在這邊禱告,女生則是要在後面另外的隔間裡面。

043.jpg

而清真寺除了中間圓頂的建築外,周邊尖聳的宣禮塔則是另一個特色,其功用是讓人爬到頂端向周遭宣告禱告的時間,所以又稱為叫拜樓。其數量跟高度表示著該座清真寺的地位,一般清真寺的宣禮塔是從一到三個,到四個都已經很少見,而藍色清真寺則是有六根之多(四根在主體旁,兩根在前庭)!

但其實這一切都是一個錯誤,因為在興建之初,蘇丹想要興建黃金宣禮塔,黃金在土耳其文中是 altın,而數字六則是 altı,結果就建了六根宣禮塔了....囧。當時這樣的六根宣禮塔引起了聖地麥加的不滿,因為聖地麥加的大清真寺一樣擁有六根宣禮塔,蘇丹為了平息怒火,只好出錢讓大清真寺多興建一座,成為獨一無二的七個宣禮塔的清真寺。

018.jpg

052.jpg

在路邊開得很盛的鬱金香,可以看到各種顏色。雖然說到鬱金香大家可能想到的都是荷蘭,但其實荷蘭的鬱金香是在 16 世紀由一個荷蘭商人從君士坦丁堡帶回荷蘭的。

050.jpg

051.jpg

街頭可以看到許多的小吃,常見的一個是這個名為 simit 的芝麻圈,麵包本身其實沒有甜鹹味道,單純就是芝麻的香氣,所以一般匯在中間塗上果醬,這攤就是塗巧克力醬,說不上多美味,但是滿容易填飽肚子的。

055.jpg

另外就是玉米攤,一般的玉米攤會有兩種料理方式:水煮或是烤的,味道上嘛....只能說忠於原味,對於吃慣台灣夜市的我們來說,當然還是台灣好~~,但是到了異國還是要多嘗試一下當地味道。

對於土耳其小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土女時代網站的介紹。

039.jpg

054.jpg

當天在伊斯坦堡的最後一個景點便是聖索非亞大教堂 (Ayasofya) 了,教堂興建於西元 532 年,距今已經超過了一千五百多年了,但其實現在看到的教堂主體卻是第三代的建築了,第一代是在西元 360 年時啟用,後在西元 404 年左右的暴亂中被毀,屬於第一代教堂的一切在當時全被摧毀殆盡了;第二代建築則是在西元 415 年落成,木製的教堂在西元 532 年的一場大火中燒毀,比起第一代幸運的是還有幾塊大理石浮雕尚存於世,目前展示在教堂的庭院中。

056.jpg

因為是著名的觀光景點,所以人潮不少,購票就花了不少時間排隊、安檢。土耳其需要購票的景點票面都還滿漂亮的,票的背景就是景點照,前面都有一個鑰匙的圖案,象徵通往天堂之門。

061.jpg

另外在土耳其覺得一路上看到的貓比狗多,連許多古蹟區也都自由讓毛小孩們恣意的穿梭千年古蹟而未加任何限制,真是很幸福的毛小孩國度(其實人類才是古蹟殺手啊....)。

069.jpg   070.jpg

相較於藍色清真寺,一進入聖索菲亞大教堂就有古蹟的感覺,聖索非亞教堂是在 1935 年由土耳其國父阿塔圖爾克 (Mustafa Kemal Atatürk) 更改為博物館

071.jpg   072.jpg

高聳的圓頂讓教堂呈現一種神聖莊嚴的感覺,四周也掛有阿拉伯文的書法,其中常出現的便是代表阿拉的文字 (الله,即圖中像三個 V 的字)。另外圖中的樓梯的部分稱為敏拜爾 (منبر ,Minbar,就是樓梯的意思),是神職人員宣講可蘭經的地方。

 074.jpg

077.jpg

教堂為兩層的建築,二樓的迴廊設計成馬蹄狀,圍繞著教堂的正廳,一般是給皇后及其隨侍人員所用,有著許多珍貴的鑲嵌壁畫。

082

金碧輝煌的樓座,不意外的就是蘇丹的樓座啊~。

聖索菲亞大教堂在世紀的更迭中蘊含了豐富的藝術作品,其中以多幅的馬賽克壁畫為重要的文化資產,但隨著十字軍東征(又是它)的破壞,許多黃金馬賽克畫被掠奪到了威尼斯,剩下的在 1453 年教堂轉變成清真寺時,因為伊斯蘭教禁拜偶像,所以許多的馬賽克畫都被覆上一層石膏,直到 19 世紀才慢慢的被修復回來。

079.jpg

三聖像,這幅馬賽克畫約出現在 13 世紀左右,代表羅馬天主教統治的結束,回歸到正教信仰。左邊是聖母瑪利亞 (Virgin Mary),中間是基督,右邊則是聖約翰 (John the Baptist)。因為這幅馬賽克畫的風格,以及人物和善的神情,讓它成為聖索非亞教堂中最有名的一幅。

083   

科穆寧馬賽克 (Comnenus mosaic),完成於西元 112 年,中間穿著藍色長袍的是聖母瑪利亞,手中抱著童稚的耶穌,左邊是約翰二世,右邊是伊林娜女皇。

084

女皇佐伊馬賽克 (Empress Zoe mosaic),這幅畫的歷史比三聖像早,約在西元 11 世紀左右,畫的中央變成了穿著藍長袍的耶穌,頭頂兩側的 IC 和 XC 表示耶穌基督 (Iēsous Khristos);兩邊則是君士坦丁九世和佐伊女皇。不過據說這幅畫原來三個人的頭都已被破壞,後來才重新修補,但現在的三個人(三顆頭)是否是這幅馬賽克畫原本的樣子則是眾說紛紜。

075

另一個聖索非亞教堂著名的馬賽克壁畫便是西南大門上的這幅,完成於西元 944 年,中間是聖母抱著耶穌,拿著城市模型的是君士坦丁大帝,另一邊則是奉上聖索非亞教堂的查士丁尼一世(東羅馬帝國皇帝)。

才參觀了三個景點,就可以感受到土耳其豐富且歷史悠久的文化資產,可惜停留的時間有限,要繼續行程前往搭乘渡輪,跨越達達尼爾海峽囉~~~。

arrow
arrow

    阿波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